爸爸看了 10-12-2006 電視節目《最緊要正字》,節目中,主持指出有人把成語「反 pok3 歸真」錯寫成「反撲歸真」,遂提出其中的「pok3」,只能寫作從「玉」的「璞」,也就是說,「反 pok3 歸真」只能作「反璞歸真」。因此,「反撲歸真」固然是錯寫,唯言下之意,另一通行寫法「返樸歸真」也不正確。
1. 爸爸於是上網查《
國語辭典》,只見「
反璞歸真」條,確沒有「反樸歸真」。然而,卻也找到「
反樸」一詞,解作「回復淳樸」,並引杜甫詩「反樸時難遇,忘機陸易沉」。此外,還找到「
還淳反樸」與「
還淳返樸」,俱解作「回復到人原來樸實、淳厚的本性」。
再查《現代漢語詞典.補編》(1988, p.192)
(此條目當已收入新版《現代漢語詞典》正編之中),於「歸真反璞」條下,注云:
「比喻回到原來的自然狀態。也說歸真返樸。」
再查杭州大學教授倪寶元《成語範例大辭典》(1997, p.396)(倪寶元出版過《漢語修辭新篇章》,還不錯),「返璞歸真」條下沒有內容,只云『見「返樸歸真」。』於「返樸歸真」條下引了隋代薛道衡、宋代張伯端用「返樸歸淳」文例,以及現代聶紺弩及魯迅用「返樸歸真」文例,並注云:
「〔或式〕反璞歸真 歸真返樸 歸真返璞」
看來,「反璞」不是唯一的寫法,《最緊要正字》的顧問,要麼沒空查字典辭書,要麼又是太執著了。
2. 《說文解字》無「璞」字。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於「
樸」字條下注云:『石部云:「磺,銅鐵樸是也。作璞者,俗字也。」』唯唐蘭《殷墟文字記》(1981, pp.45-47) 認為甲骨文有「璞」字:
字形『象高山之狀,象兩手舉辛,撲玉於甾,於山足之意,即「璞」之本字也,其義謂初采於山之玉,則秦策所言:「秦人謂玉未理者,璞」矣。《說文》無「璞」,乃誤脫之。』」
「樸」指「未加工成器的木材」,「璞」指「未經琢磨加工的玉石」,劉鈞杰《同源字典補》(1999, p.69) 認為「璞」「樸」同源,「許多未經精加工的東西都用樸字或璞字表示」,相當合理;許君不收「璞」字,段氏甚至以為「璞」是「樸」的俗字,原因或許就在於「璞」「樸」二字的親屬關係。
(待考:不查不知,一查之下,竟發現原來「璞」字於甲骨文中不用「璞玉」之本義,而用為動詞,唐蘭認為,當讀為{菐戈},有征伐之意 (p.47),後寫成「日薄西山」之「薄」,「薄」,作迫近、侵入解。徐中舒《甲骨文字典》(2003, pp.34-35) 根據唐說,釋「璞」為「擊也」。至於「撲」,《辭源》(1987, p.710) 釋為「壓伏,擊。」嘿,原來「璞」「撲」音近而且義通呢!如果找到訓詁證據,「璞」與「撲」未許沒有關係。當然,這裏並不是說「反璞」可作「反撲」,蓋「璞」「撲」二字於今天的分工,已十分分明,不應再混。這裏不過想指出二字可能有關的有趣一端。)
3. Google一下「反樸歸真」一詞的運用頻次,「
反璞歸真」與「
反樸歸真」同樣有100頁搜尋結果,「
返樸歸真」也有91頁結果,便知「反樸歸真」或「返樸歸真」也是這成語的通行寫法。
4. 最後,「反璞歸真」指「回復到本初的質樸境界」,其實,用「樸」較用「璞」更貼切。
爸爸的結論是:用「璞」的「反璞歸真」,是這一成語的習慣寫法,但這寫法僅由於習慣,而沒有非此不可的語言學原因;用「樸」的「反樸歸真」或「返樸歸真」,既然收於辭書,又有前人用例,而且不過是用了同源詞,因此,不宜輕率地打為錯誤。《最緊要正字》說「反 pok3 歸真」的「pok3」一定要寫成從「玉」的「反璞歸真」,是用詞不準確;他只能說:「反 pok3 歸真」的「pok3」一定不能寫成從「手」的「反撲歸真」。兩種祈使形式: 「一定不要...」與「一定要...」,二者有天淵之別,不容輕忽。
延伸閱讀:《
新春秋.最緊要態度》從版本角度論「反樸歸真」的合法性。
標籤: 最緊要正字, 語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