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, 2月 24, 2007

《最緊要正字》指瑕之十一:再論「聿」字正音

爸爸在《《最緊要正字》指瑕之八:「聿」字正音》一貼中,指出了如要嚴遵語音演變規律,「聿」字正音只能是 wat6(核),至於 jyut6(月)和 leot6(律),則同屬異讀俗音。三音本來可以兼收並蓄,奈何《最緊要正字》總要自命權威,硬是要別人跟從他們的性向、癖好、選擇,要是廣管局知道,不知會否又強力指引一番,要平衡一下了。

爸爸想,《最緊要正字》作為半學術性質的節目,當遇到不懂得讀的字時,便要翻查正音字典尋找正讀,而不是猜度了事。如果他們願意多查字典,許多錯讀便不會產生。不過,《最緊要正字》向來懶於查辭書字典,否則也不會經常犯這樣那樣的錯誤。

然而,爸爸又想,為何《最緊要正字》偏偏把「聿」字的正音錯以為是 jyut6(月),而不是其它?爸爸從《康熙字典》中找到一些端倪。

康熙字典》在「聿」條下,引了「聿」字的通假用例:
  • 又與「曰」通。【詩·豳風】曰爲改歲,入此室處。【前漢·食貨志】引《詩》作聿。【師古註】聿,卽曰也。
  • 亦與「欥」通。【前漢·班固敘傳】欥中和爲庶幾。【師古註】欥聿,通由也。◎按說文聿,所以書之器也。欥,詮詞也。徐註,一曰發聲。引《詩》:欥求厥寧。今文作聿,後世束豪爲聿。加竹作筆,而聿字音以律切,專爲發語詞矣。柳宗元文作聿牘,則唐人尚以此爲筆字。
「曰」正音 jyut6(月),今天一般俗讀作「弱」「欥」正音 jyut6(月),異讀作「日」。《詩經》「曰爲改歲」有時假作「聿爲改歲」,「欥求厥寧」(通本作「遹求厥寧」,「欥」亦通假字)有時假作「聿求厥寧」,在通假的情況下,「聿」字要讀如本字「曰」和「欥」,也就是 jyut6(月),而不是「聿」一般情況下的讀音。

可是,中學生也知道,通假字只能在通假的語境中,才能讀如本字,離開了通假的語境,便沒所謂通假或本字了。例如,讀《孟子》,常有「王說曰」之語,中學生也知道,這裏「說通悅」,所以要讀成「王悅曰」,不過,離開了這一語境,「說話」便讀回「雪話」,而豈能仍然讀為「悅話」?

噢,原來如此,「聿」字俗讀當正音之謎看來可以解開了。《最緊要正字》很可能是錯把訓詁當聲韻,把「聿」字一時的訓詁讀法,當成是「聿」字的讀音。離開了訓詁的環境,卻仍抱住訓詁讀法不放手。

爸爸想起了這一個故事:

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楚人乘船過江,怎知船到江心,楚人大意把佩劍掉到江裏,他在掉劍之處刻了記號,待船泊岸後,楚人在刻有記號的船邊位置下尋劍。他尋到一枝箭,他很高興,電視台還讓他主持一個節目《最緊要冇事》,好叫天下人都把箭稱為劍。

標籤: ,

星期五, 2月 23, 2007

Blogger 範本問題

今天發現,Blog 右方的 sidebar,突然排在所有文章之後,不能與左方的文章向上對齊。檢查呀又檢查,發現原來是 font-size 的問題。原來範本 font-size 的 CSS 設定是這樣的:

body {
background:#fff;
margin:0;
padding:40px 20px;
font:small Georgia,Serif;
text-align:center; color:#333;
font-size/* */:/**/small;
font-size: /**/small; }

爸爸嫌 small 字體太小,看得人老眼昏花,於是改為:

body {
background:#fff;
margin:0;
padding:40px 20px;
font:small Georgia,Serif;
text-align:center; color:#333;
font-size/* */:/**/small;
font-size: /**/medium; }

本來一向相安無事,怎料今天這範本突然耍起脾氣,在 IE6 中硬要把 Blog 右方的 sidebar 排在所有文章之後,除非把 font-size 再設回 small 才正常顯示。不過,在 Safari 和 Firefox 中卻又能正常顯示,道是 IE6 的問題?

而且,不知何故,右方我的相片和簡介也無端消失了。

怎麼辦?真惱人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補記:終於知道問題了,原來在《答 OK 姐姐有關「躝癱」一詞本字問》一貼中,以下連結太長:

http://appledaily.atnext.com/template/apple/art_main.cfm?

iss_id=20070206&

sec_id=4104&subsec_id=12731&art_id=6789236

只要刪去這連結,一切又回復正常了。

答 OK 姐姐有關「躝癱」一詞本字問

OK 姐姐問媽媽,說聽到劉天賜在電台節目中謂「躝癱」一詞,本有出處,其實十分文雅,廣管局不通文字,方以為粗口而禁之云云,是耶非耶?

原來,網絡上已廣為流傳彭志銘的說法:

《明報》2007年1月31日副刊:

「躝癱」,有人說是「頑疾腳病」,因「癱」了而要「躝」(爬) 地,這是穿鑿附會的解釋。「躝癱」的正寫是「蘭單」,又作「蘭彈」,《辭源》的註釋,是「疲輭鬆散貌」,二千年前之晉朝,已有此詞。我手上,有本乾隆年間成書的《吳下方言考》,內有記錄唐朝官員蘇(廷頁)的《詠死兔》詩:「兔子死蘭彈,將來掛竹竿,試移明鏡照,無異月中看。《吳》書注:『彈』讀若『攤』,狀物之死而柔者,曰『蘭彈』。」廣東話的「死蘭彈」,本意是「毫無責任感的輭皮蛇」,就像官場中的孫公或林公公那類人,這樣優美的雅言委語,竟被無知的庸才,棒打為「粗口」,悲情嗎?

《蘋果日報》2007年2月6日《《秋天的童話》四句對白的出處》報道:

用語:躝癱
出處:正寫是「蘭單」,又作「蘭彈」,晉朝已有此詞。隆年間《吳下方言考》有詩句「兔子死蘭彈(音:攤)」,「狀物之死而柔者」,廣東話罵人「死蘭彈」,即指對方是毫無責任感的軟皮蛇。


彭志銘的一些考證常有可議之處,爸爸仍未查證此說是否屬實,但姑存一說,供茶餘飯後助談之資,亦一樂也。

標籤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