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, 10月 10, 2009

「高錕效應」

高錕得到諾貝爾獎,爸爸感到很高興,還指著採訪高錕的電視畫面,對我說,他就是爸爸和媽媽讀大學時的校長,爸、媽的大學證書,就簽著高錕的名字呢!

不過,爸爸又慨嘆說,高錕得獎,也引出一大批儍蛋。報導說,高錕得獎,令很多人因此有興趣做科研,還煞有介事,名之為「高錕效應」,爸爸大笑,說:如果看到高錕得獎,才有科研興趣,這些人,永遠無法做科研,只有那些在高錕未得獎前,便已立志於科研的人,才是真正的科研人才。 今年大學科學院系收生,標準太容易設定了,凡說受高錕得獎啟迪所以報讀的,OUT!

要像高錕這樣拿到諾貝爾獎,除了必須有千倍、萬倍於常人的智慧、堅毅、耐性、見識、勤奮、遠見......外(當然,和平獎例外,這獎一向是由歐洲小國挪威議會任命的五人小圈子的政治兒戲),還有運氣。正如牛頓說,「如果我能夠比別人看得更遠,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」牛頓此說,固然謙虛(當然,一說是他為了平息與 Hooke 的爭拗,不詳論),但也是事實。科學的大廈,要靠多少科學史上無名無姓的前人,一磚一瓦、一簍一筐,無限艱難與辛苦,一分一寸地蓋起來。所以,平頂的那一個一將功成,必會感謝早就枯了的萬骨。這道理,是那些看到別人拿大獎才忽然科學的夏蟲與蚍蜉能夠懂的嗎?

天下間的蠢材,真是太多了。拿這些蠢材來報導,把蠢事當美事的,同樣蠢材。

0 則留言:

發佈留言

訂閱 發佈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