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12月 24, 2007

《最緊要正字》指瑕之補記:「聿」字「律」音淵源

《最緊要正字》播映完畢已一年有餘,爸爸對於「聿」與「律」的關係作念念不忘。

爸爸近日讀竺家寧《古音之旅》,其中《古代中國話的流音「r」》一篇有以下說明:

凡與唇音諧聲的喻母四等字,上古念〔br-〕,如「聿」。......例如埋〔mreg〕、麥〔mrek〕、剝〔mruk〕等字,正因為這些字中帶有〔r〕成分,所以能和〔l〕聲母的「里、來、綠」等字諧聲(r、l同屬濁的舌尖流音)。(p.160; 按: 上引中的「e」當為上下倒轉之「e」)

由此可知,「聿」的〔-r-〕流音,與「律」的〔-l-〕流音,因同類而可以相通,在上古是早有淵源的。中古複輔音消失之後,「聿」的〔-r-〕丟失,但卻仍遺留了痕跡在「律」字的聲符中。到現代粵語方音中,「聿」已轉讀〔w-〕,但由於「聿」字較僻,「律」字常用,遂被大眾反用「有邊讀邊」的策略,把「聿」讀為「律」,雖然並沒有還「聿」的〔-r-〕上古讀音,但卻以〔-l-〕而庶幾近之,正是錯有錯著。

《最緊要正字》取笑陳奕迅把「聿」讀為「律」不是正音,爸爸說,陳奕迅大可反駁,讀「聿」為「律」,其實才是最接近上古的音讀呢!

標籤: ,

2 則留言:

Anonymous 匿名 說...

川爸:

其實在下一直對複輔音是否在上古存在,頗感懷疑。不妨大家研究下。

例如根據我們的常識,古無輕唇音,以及無舌頭舌上之分,即係章系歸端。兩者都說明,上古人的舌頭不發達,不能發出m、dz、ts的音,只能發出b、p、d、t等。後來由於語音發展,發音的方法才變得多樣化和複雜化。

正如小朋友牙牙學語,他們開始時一定掌握不到dz、ts音,同一個字,只能發出d、t音,有塞音而沒有了擦音的(你可以觀察你未改名的女兒--仲未改名呀!!!!)

舉一反三,上古人亦應該如此。(上古不是指春秋戰國,而是更古的夏商周詩書經年代)

因為發音的生理原因,所以在下以為語音發展,應該是由簡單變複雜,而不是由複雜變簡單,因此上古是否有複輔音,實在值得懷疑。

在下認為,複輔音是近代學者將近現代有複輔音例子的方言上推,以成為一家之言的走偏鋒治學方法(雖然好多都是我們的師祖輩)。在下較為認同陳紹棠師所宗之章黃學派之說,而紹棠師亦曾說,王力在晚年時奮力維護古無複輔音之說,在下認為其中不無道理。

24/1/08 8:26 上午  
Anonymous 匿名 說...

讓我們來作一個思想實驗。

假設未來某一天所有保存塞音韻尾的中國方言都消亡了,有學者以越南語、日語、韓語等有塞音韻尾的漢語借詞例子上推,主張從前漢語是有塞音韻尾的。

有人卻指斥這是「走偏鋒的治學方法」,因為「語音發展應該是由簡單變複雜,而不是由複雜變簡單」。

你認為這人批評得對嗎?

13/4/08 5:39 上午  

發佈留言

訂閱 發佈留言 [Atom]

<< 首頁